实现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以及化工园区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使命。而作为行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化工园区更是应当领先一步,走在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前列。这是于上周在惠州召开的2019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强调的观点。这个观点也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同。那么,化工园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各个分论坛代表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源头管控 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要说各个分论坛中最火爆的,莫过于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高质量发展,俨然成了各方的关注焦点。 “从源头管控,在规划、招商之初,设计专业的规划蓝图,按链招商,集约发展,特别是招商阶段一定要设定门槛儿,与园区发展相契合,这正是实现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镇江新区新材料产业园党委书记蒋峻青如是说。据介绍,镇江新区位于沪宁线上,离南京、上海都不远,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 该园区配套完善,且准入门槛儿较高。“把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这是我们企业入园的先决条件,并且是一票否决项。同时,经济效益方面,我们也设定了门槛儿,对亩均效益、亩均产出都作出了规定。” 蒋峻青说,“另外就是进入园区的项目必须和园区的产业具有一定的关联度,符合我们产业规划发展方向,符合我们的几大产业链条才能进来。我们已经摒弃了以前那种捡到篮子都是菜的模式,真正实现了招商选资。” “化工园区找好定位、做好规划相当关键。我们作为长三角化工园区一体化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杭州湾北岸,虽然园区不大,规划面积11平方千米,但是园区产业定位比较明确,围绕我们碳丝产业链和长三角市场,定位于为飞机、汽车和半导体产业做专用高功能化学品。因此,对于园区的项目准入,我们首先考虑其是否符合园区定位和规划,不符合产业定位的绝不引入。”浙江独山港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傅志坚这样说。 “还有就是园区平台如何打造?产业链怎么去规划?这些都需要园区管理者谨慎思考。” 傅志坚认为,园区发展首先就是要做好公用工程配套,没有任何一家知名企业会愿意到一个没有完善配套的地区投资。因此,独山港近年来不断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和平台建设,提升园区的自身实力。 “在园区的发展中,安全环保要放在首要位置。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就位于长江北岸,长江保护是我们的首要责任。目前,园区的经济总量在国内已位列第一,园区在很早之前就瞄准高质量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从2012年就开始实施了项目的准入,首先会对项目的安全性跟生态环保情况进行评估,如果这两样达不到,其他根本都不用谈了。其次是对亩均产出、亩均税收、产业链配合方面综合评估。我们将最终打造一个以产业链为特色的循环经济园区。”南京江北新区新材料科技园经发部部长王强这样表示。 石化联合会园区委处长马从越表示,化工园区招引项目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园区后续管理的难度。除了一些基本项,产业的关联度非常重要,对园区产品链的设计确实是园区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同时,园区也要对项目提出要求,与时俱进,不断提质升级。 “事实上,长三角地区的园区起步早、规划充分,建设水平都比较高。他们普遍进入了‘腾笼换鸟’的阶段。” 马从越说,长三角地区的园区在多年的发展中,边发展边对规划、政策、产品链等进行调整,目前发展水平较高,随着国家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政策、长江大保护等政策的实行,长三角地区园区已经行走在淘汰落后、高质量发展的大路上。而全国有657家化工园区,仍有相当一部分发展不如人意,需要尽快提升整体水平。 李寿生的主旨报告也指出,不少园区在建设和项目落地过程中,能源资源条件、安全环境容量、产业配套衔接以及市场未来空间都考虑的不充分,难以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循环发展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严重影响了化工园区的集约化经营和管理效率。 作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李寿生期望,作为全行业规范化、集群式、一体化发展的典范,在高质量发展中,化工园区一定要尽快形成原料互供衔接、物流快捷完善、配套集中提供、废物统一处理、管理统一规范、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模式,把化工园区的规模效应、管理效应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安全环保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在化工园区安全与环境管理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化工企业本身就具有安全风险复杂、环保压力大的特点,而在化工园区内,这些风险和压力会因集中而相互叠加放大。不过,化工园区的安全环保是可防可控的,安全环保也是园区平稳运营的关键,更是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因此,化工园区要全方位管理好安全环保工作。 杜邦可持续解决方案大中国区项目经理韩启明提到,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管理面临来自多个方面的挑战。在化工园区内,各个企业差异性大,其物料、工艺、产品各异,各个企业的项目也都处在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等不同阶段,且各个企业的管理风格和能力也有所差异,这会使企业间的风险叠加,相互带来潜在风险,增加复杂性。同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化工园区的管理力量明显不足,如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能力不高,管理机构之间的协同能力有所欠缺等。 因此,韩启明认为,对于化工园区的安全管理,除了行政管理外,还要构建并强化运行风险管理机制,结合园区实际,以风险管控为主线,构建一体化的园区安全管理体系。而一体化体系的建设,需要一支多方参与、高水平的监管和服务队伍,来提升园区监管与服务能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化工园区提升安全管理不是一件通过单一力量就能够简单搞定的事,要通过园区与企业共同努力,构建园区新兴自主安全管理文化。同时,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要分阶段实施现代化、一流的化工园区安全管理目标。” 韩启明说。 南京工业大学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双跃则结合安全事故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到,加强园区安全监管本无错,但是一直以来,各方似乎都过于依赖安全监管的力量,认为只要监管到位,就不会发生事故。“化工园区安全监管的关键,是要引导各类责任主体自律,当责任主体不自律时才需要监管。监管很重要,但安全绝不是只靠监管就能保证的。”刘双跃说。 既然仅依靠监管不能完全保证化工园区的安全生产,那么还需要什么呢?刘双跃表示,化工园区的安全管理,还需要对园区进行完整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科学的综合运用,它需要评估方法与分析模型结合,通过计算与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 同时,还要注重事故防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刘双跃提到,构建防控体系,即对事故隐患实施闭环管理,重点控制易发生不安全行为的人员;加强对人的教育、训练和管理,确保安全信息通畅;创新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通过该防控体系的运行,来保证园区安全设施时刻有效,作业行为处处规范,确保园区安全生产不出问题。”刘双跃说。 在环境管理方面,与会专家提到,危险废物已经成为化工园区环保工作的突出短板,也是园区环境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与固体废物研究所教授彭应登表示,化工园区在危险废物处置方面主要还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危险废物产生单位量微言轻,地位弱;二是危险废物处置渠道不畅,出路难;三是危险废物处置价格居高不下,负担重;四是企业管理基础薄弱,能力差。 惠州东江威立雅环境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勇也提到,在危废管理方面,我国化工园区依旧存在痛点。例如某些省市危废项目立项备案和环评批复下放到区县级环保单位,虽然这可以使各地方工业园区“大干快上”,迅速增加为废处置能力。但这样的做法会把准入条件放宽许多,催生更多规模小、技术薄弱的处置企业,运营风险大大增加。 因此,为了妥善解决危险废物问题,彭应登认为,化工园区可以考虑在第三方环保管家的框架下,完善对危险废物的规范化管理与高效处置。据介绍,当前,已经有部分化工园区拥有了自己的环保管家,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作为上海化工区的环保管家,升达废料处理有限公司与客户签订长期义务绑定合同,向客户保证预留相应的处置能力,具体的预留能力可按年度、月度、周度做明确罗列。作为对等,客户每年承诺向升达公司交付一定数量或金额的危险废弃物进行处置。当前,升达公司在上海化工区的服务已经延伸至10多家公司。 智慧技术 高质量发展的利器 当前,构建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园区已成为传统化工园区的转型之路,截至2018年底,超过10%的省级以上重点化工园区启动了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工作,智慧技术已经成为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利器,化工园区也由此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在智慧化工园区分论坛上,代表们发出的声音。 与会代表普遍表示,由于我国化工园区监管机构建立较晚,监管力量配备不足,主要以传统监管方式为主,现代监管手段缺乏。同时,对安全规划、安全容量、区域风险评估不足,风险管控、事故预防、应急救援等信息化不足。随着物联网、“互联网+”以及“智能+”等概念的陆续提出,建立“安环一体化”的园区大数据中心和软件平台运营管理体系,提升化工园区信息化水平已经刻不容缓。 江苏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朱伟提到,化工园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智慧技术的帮助。依靠智慧技术建设监管平台,对有毒有害气体、可燃气体、危险建设、重大风险源工况进行监控,提升园区安全管控能力。 深圳市科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园区业务总监畅卫超指出,该公司以安全和生态理念为核心,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构建园区安全风险大数据画像,呈现园区整体安全运行情况,实现数据空间化、应用可视化、管理精细化、决策科学化和服务高效化。同时,提供完善的运营指标和一体化的应急体系,提高园区环境质量水平、安全体系环保和综合监管能力,建成‘安全、创新、绿色、智能、协调’的智慧型化工园区,实现园区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 据北京雪迪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伟伟介绍,雪迪龙会结合水、气等园区环境监测要素,围绕“区域预警、快速定性、准确定量、科学预测”的工作要求,选用技术先进、性能可靠、运行稳定的相关仪器和设备、开展园区生态监测,构建一张“全覆盖、全天候、全过程”的一体化园区环境监测网络,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在环境安全解決方案的专业度,为化工园区提供一体化的环保服务和解决方案。 成都蓉视通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马兴乐提到,公共管廊是化工园区的大动脉、生命线,贯穿生产流程的上游、中游到下游各个环节进行介质输送,在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日常管理中,存在分布区域广、延伸距离长、管道数量多、输送介质种类多、聚集度高和危险性大等问题,信息化滞后、巡检局限、管理受限、智能化管理手段不足导致安全管理难度大。因此,为公共管廊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据马兴乐介绍,蓉视通专门针对石化行业的公共管廊,在遵循石化行业特点、特殊场景、特写需求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科学、大数据、物联网、传感监测等技术开发出数字管廊管理系统。据了解,该系统通过部署各类检测传感器,对运行中的管廊状态实现实时动态监测;运用GIS和三维技术,实现可视化和数字化管理;建立完整的管廊信息化管理体系,切实优化管廊管理模式;通过智能巡检提高巡检效率、提高巡检效果,降低人工巡检工作量;兼容应急管理平台和调度控制系统,提高对风险的快速响应能力;通过数据集成和分析,为智能决策和运营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该系统已在万华化学等公司实现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