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时总下乡,在田间地头看到随意丢弃的农药瓶,它对土壤和水源能造成面源污染,而且多数被拾荒老人当废品卖掉,如果重新加工成塑料制品,对人的健康有很大影响。”全国人大代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冯艳玲告诉记者,今年她提出了关于加强农药使用监管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的建议。 ![]() 冯艳玲代表。 辽宁日报记者 徐丹伟 摄 冯艳玲介绍,农药是常用的农业生产资料,科学使用农药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按现行农药利用率计算,每年残存于土壤和水体中的无效农药,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加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并发挥作用,大部分农药包装废弃物没得到无害化处理,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她调研发现,科学用药总体水平不高造成农药使用量偏大。“发病初期不用药、不见虫子不用药,病虫害严重时又随意加大用药浓度和药量,导致防治效果不佳。” 尤其令冯艳玲关注的,是废弃物随意丢弃造成的面源污染。“经常有人将药瓶、药袋、剩余残留农药等废弃物,直接丢在地头、沟边、河边,造成环境污染,牲畜一旦误食会中毒。尽管各地陆续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但现有回收处理能力与实际需要之间有很大差距,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 农药的使用和监管,事关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人类健康安全等。为确保农村农药使用监管更加规范合理,农药包装废弃物合理回收,她建议: ——全面提高科学用药水平,进一步提高农药利用率。推广普及科学用药常识,提高农药使用者对各类病虫害的防治识别能力,通过精准施药减少农药使用量;做好病虫害测报预警工作,通过提早防治,防止病虫害爆发成灾,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专业化统防统治率,通过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减少农药使用量;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通过物理防治、生态防治和生物农药取代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 ——加强审批监管,加大执法力量。探索实行市场准入机制,尽快建立启用农药电子监管平台,实行网上审批,扫码进货销售、网络智能监控。完善监督抽查制度,依法开展农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重点打击生产经营禁用农药、违法添加禁限用农药、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的违法行为。加大力度落实中高毒农药实名制购药制度落地,逐步探索实施农药使用限额制或处方制。 ——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率。按照2020年农业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办法》(试行)要求建立长效机制,因地制宜逐步提高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率。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成效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增加财政专项投入力度,提升回收处理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谁生产,谁回收”相结合,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具体回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