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报员供求信息会员
当前位置 > 首页 > 无机 > 行业动态 > 正文内容
2017年钛白粉行业状况及发展
文章来源:未知     更新时间:2018-04-25 15:38:46

   2017年是中国钛白粉工业诞生62周年,但钛白粉工业实质性的发展是从1998年起始。20年来,行业总产能由1998年时的19.8万t/a,增加到2017年的320万t/a,年均增长率高达15%以上;全行业的总产量由1998年的14万t,增加到2017年的287万t,年均增长率也高达16%以上。

 

  钛白粉行业随着产能的增加,在国际上的位置也不断提升。到2002年,行业总产能达到39万t/a,超过当时位居第二的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钛白生产国;到2009年,总产能达到180万t/a,超过当时位居第一的美国(150万t/a),成为全球钛白粉第一生产大国至今。

 

  以上骄人业绩的取得完全得益于国内宏观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的良性走向。以钛白粉的两个主要的下游市场为例:涂料工业2014、2015、2016年的总产量分别达到1648万t、1717万t、1900万t,2017年达到2041万t.中国的涂料产量约占亚太地区涂料产量57%,约占世界总量28.5%,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涂料产业核心主体;塑料制品的产量2015、2016年分别达到7561万t和7717万t,同样冠誉全球。

 

  在出口量方面,钛白粉的2014年、2015年、2016年出口量分别达到55万t、54万t、72万t.2017年的出口量更高达83万t,占当年全国总产量的29%,其中12月份的出口量达8.8万t,创造新的单月历史高纪录。

 

  2017年钛白粉行业主要数据

 

  1.生产企业

 

  按全流程型、能维持正常生产条件的企业计,2017年全行业共有41家生产企业,包括硫酸法企业36家,氯化法企业3家,兼具硫酸法/氯化法企业2家(龙蟒、攀钢)。

 

  41家企业中,含以钛白粉为主业的上市公司5家,分别是深市中小板块的龙蟒佰利(002601)、中核钛白(002145)、安纳达(002136),深市A股的金浦钛业(000545),以及新三板的广东惠云钛业(839598)。上市公司攀钢钒钛(☆ST钒钛)(000629)包括钒产品和钛产品综合性业务。

 

  41家企业中,国有性质的仅有中国蓝星化工、山东金海钛业、江苏太白、锦州钛业、云南新立、广西平桂飞碟6家。

 

  41家企业中,有1家外资企业——江西添光钛业。

 

  除上述企业外,其余企业全部为私营企业。

 

  2.产量同比增加企业占7成以上

 

  2017年,41家企业中,产量同比增加的企业有30家,占比73%;产量同比下降的企业有9家,占比22%,产量下降的原因均是环保因素。

 

  3.行业总产量及产能利用率

 

  2017年,41家企业的综合产量为287万t,同比增加27万t,增幅为10.49%.287万t总产量中,金红石型为228万t,占比为79.33%;锐钛型为44万t,占比15.45%;非颜料级为15万t,占比5.22%.

 

  2017年,行业有效总产能为320万t/a,实际产量为287万t,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9.69%.考虑到9家企业产量下降,所以产量增加的30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更高,部分企业接近或达到100%.

 

  4.氯化法产量近17万t,同比增长59%

 

  2017年,5家氯化法企业(龙蟒佰利联、锦州钛业、云南新立、漯河兴茂和攀钢钛业)的氯化法产品产量之和为16.8万t,同比增加6万余吨,增幅为58.96%.

 

  2017年氯化法钛白的产量占全国钛白粉总产量5.83%,占当年金红石型产量7.36%,占比份额同比均有提升。

 

  5.进出口量

 

  2017年,全国钛白粉进口量为21.5万t,同比增长13.6%.进口钛白粉全部应用于国内下游市场的高端领域。

 

  2017年,全国钛白粉出口量为83万t,同比增长15.32%.83万t出口量占全国钛白粉总产量29%,成为支撑行业旺盛景气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6.产量集中度进一步上升,首尾差距悬殊

 

  2017年,产量达到10万t及以上的企业共10家,以次为:龙蟒佰利联、中核钛白、攀钢钒钛、中国蓝星化工、金浦钛业、山东东佳集团、山东金海钛业、山东道恩钛业、广西金茂钛业和宁波新福钛白。

 

  以上前10名企业的产量之和为186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64.82%,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而龙头企业龙蟒佰利联产量即占全国总量21%.这些表明,行业的产能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但41家企业中,首尾企业产量之比为133:1,这表明行业结构的严重不合理。

 

  7.钛矿进口量高达306万t

 

  2017年,全国钛矿进口量为306万t,同比增加52万t,增幅为20.27%,创历史最高纪录。

 

  2017年的钛矿进口量占全国钛矿市场需求量40%左右,这是虽然下游需求旺盛,但钛矿市场总体平稳的很重要原因。

 

  2018年形势分析

 

  1.市场进入平稳发展时期

 

  钛白粉产业从经济体量上说,是一门小行业,2015年全行业的经济总量不足300亿元,2016年大约为350亿元,2017年约为420~450亿元。这样的规模甚至比不上支柱产业(钢铁、石化)的一个小工厂。但钛白粉又是下游涉及方方面面的多用途产品,其市场景气度和发展态势必然与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

 

  自从2015年底走出困境开始复苏以后,2016~2017由高峰期逐渐调整,进入平稳的常态化发展时期。由于强力的出口支撑,行业增长速度(10.5%)快于国内GDP增长速度(6.5%~6.7%)。如果仍以此速度增长,2018年的行业总产量将达到315万t左右,同比增长28~30万t.

 

  由于2018年新增产能不足20万t,因此将促使产能利用率的进一步提升,全行业的平均开工率有望达到92%以上。供求关系呈现一定程度的变化,这必然会体现在产品的价位上,也必然对其上下游链有相应的影响。

 

  预计,2018年全行业形势稳中有升,但不会出现往常曾经历过的火爆景象。

 

  2.新竣工项目及产能

 

  2018年,钛白粉行业新增产能及项目有:

 

  中核钛白旗下的甘肃东方钛业  10万t/a;

 

  广西西陇化工    3万t/a;

 

  龙蟒佰利联氯化法   4万t/a(6改10);

 

  以上涉及产能17万t/a;

 

  据此,2018年行业的综合产能将达到约340万t/a.

 

  近期发展关注点

 

  1.氯化法将进入实质性的发展期

 

  中国所谓引进的第一套氯化法钛白粉装置(锦州钛业熔盐法装置),其规模(1.5万t/a)和建成时间(1997-1998)均和同时段引进建成的三套硫酸法装置(中核404、重庆渝钛白和济南裕兴)相同,但后来20年的发展轨迹却大相径庭。

 

  至2017年,在41家企业中,氯化法只有5家,占比12.20%;287万t产量中,氯化法有16.8万t,占比5.83%,同比虽然有小幅提高,但仍可以忽略不计;在320万t/a行业总产能中,氯化法为22.5万t/a,占比7.03%,也同样不足1成。

 

  尽管如此,氯化法经过多年的摸索后,窗户纸已被捅破,除已有5家企业以外,更多的业内外企业已经或者即将加盟氯化法行列,已经在实施的氯化法项目有:

 

  龙蟒佰利联二期20万t/a;

 

  湖北仙桃中星电子材料中昌钛业科技20万t/a(计划于2018年12月竣工);

 

  四川宜宾天原10万t/a项目(5+5,分二期);

 

  山东鲁北化工6万t/a项目;

 

  以上涉及产能为56万t/a.

 

  此外,还有更多的企业已经长时间在为谋划氯化法而做调研工作;一些已有的氯化法企业也有装置扩建计划。

 

  相信,未来3~5年,中国将迎来氯化法的快速发展期,氯化法在钛白粉的整体产能份额上将会明显提升。

 

  在此顺便指出,中国氯化法的快速发展并非某些网络媒体人所说的替代硫酸法。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要做好环保和废副综合利用,发挥自生长处,硫酸法完全可以和氯化法保持竞争态势,这是中国钛白粉工业的基本特色。

 

  当前和近期时间内,氯化法要实现突破,根本上要从技术核心方面,而不是单纯在规模上。氯化法不但要与硫酸法竞争,更要和国际先进产品竞争,竞争的关键是产品品质的先进性和稳定性。

 

  虽然,氯化法的优点很明显,但同样要做好环保和废副处理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方面的难度要高于硫酸法。

 

  2.硫酸法将迈向降能节耗和清洁生产之路

 

  中国的硫酸法钛白粉工业从1955年起始,已具有63个年头历史。

 

  无论是超过日本、赶上美国、坐实世界第一宝座多年,但这不是硫酸法的最终目标。

 

  实事求是评价硫酸法,在国家各项政策引领下,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新的高峰。除规模以外,还有生产技术水平、装备技术水平、环保技术水平和废副综合利用水平,以及产品的覆盖面和衍生领域都呈现出可喜的历史成就。

 

  硫酸法的下一步目标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在以上成就基础上进一步挖潜力,力争有更好的进步与完善;

 

  二、是向废副资源化、低排放或零排放方向努力,这主要指对低浓度酸性废酸/废水的净化处理和回用,以及由处理最终排放的大量的这类废酸废水产生的污泥(俗称红石膏)的资源化利用,这是实现绿色产业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三、是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品质档次。虽然,目前一些骨干企业的代表性产品已可少量应用于中高端领域,但高端领域仍主要被进口产品所占领。中国出口国际市场的产品也主要只能应用于中低端领域。要与国际先进产品全面抗衡,单是从价格上是完全不够的,品质才是更主要的,对品质和价格而言,首先是品质,其次才是价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