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电解法烧碱年生产能力不足1.5万吨,氯产品仅有液氯等几种。2018年,我国烧碱总产能已达4259万吨,占世界总产能的44%,可以生产200余种耗氯产品——
2019年,在新中国迎来70周年华诞之际,中国氯碱工业同样迎来了行业发展的第90个春秋。追忆90载流金岁月,在无数氯碱人的拼搏与努力下,我国氯碱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与消费国;而且技术实力实现飞跃,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安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中国氯碱工业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期。1929年,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在上海建立了天原电化厂,这也是我国第一家氯碱厂,从此揭开了我国氯碱工业发展的序幕。伴随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爆发,民族工业奄奄一息,各氯碱厂也在开停之间反复,生产极不稳定。新中国建立前,我国共有10个氯碱厂(点),电解法烧碱生产能力近1.5万吨/年,主要氯产品仅有液氯、漂白粉、盐酸、三氯化铝等几种简单产品。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氯碱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烧碱生产企业161家,总产能已达4259万吨,占世界总产能的44%;聚氯乙烯(PVC)生产企业75家,总产能达2402万吨,占世界总产能的41%.我国烧碱表观消费量由1978年的175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3235万吨,应用到轻工、纺织、冶金、石化等各重要领域;PVC表观消费量已达1838万吨,下游涉及型材、管材、薄膜、建筑模板、汽车等众多消费领域。
经过多年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氯碱行业烧碱、PVC两大主产品规模稳居世界首位,主要耗氯产品产能规模增长较快,部分产品规模同样位居世界前列。据粗略统计,目前我国氯碱企业可以生产200余种耗氯产品,除占比最大的PVC外,还形成了环氧化合物、甲烷氯化物、氯化聚合物、光气系列、氯代芳烃系列以及精细化学品等10余个大系列。其中PVC、糊树脂、氯化石蜡、环氧氯丙烷、甲烷氯化物、环氧丙烷、MDI/TDI等产能规模较大。
行业的发展壮大与生产技术的创新密不可分。多年来,氯碱行业追求技术进步、推动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1958年,锦西化工厂建成了国内第一套3000吨/年悬浮聚合法PVC生产装置;1974年12月25日,我国首批40台30平方米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在上海天原化工厂投产,装置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每吨碱节电200多千瓦时;1993年,我国第一套国产化复极式离子膜制碱装置在沧州化工厂投产运行;1995年,第一套万吨PVC糊树脂国产化翻版工程一次试车成功;2004年,锦西化工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齐鲁石化乙烯二期改造工程制造的135m3PVC聚合釜,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设计标准,结束了我国大型PVC聚合釜依赖进口的历史……如今,我国成为继德国和日本之后,全球第三个能够自主生产离子膜电解槽成套装备的国家,国产离子膜电解槽装置运行数量占世界装置总数的20%以上。
2010年6月,在“十五”国家“863”计划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山东东岳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历经8年的联合攻关,全氟离子膜在万吨级氯碱装置上一次通电成功,标志着我国自主氯碱离子膜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实现了重大突破,打破了数十年来的国外垄断。
2017年8月16日,《关于汞的水俣公约》于全球生效,氯碱行业高度重视履约工作,全力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宣传和政策研究,坚持“减量化、无汞化”的工作路线图,不断推进各项汞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推动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积极进行无汞触媒的研发和工业化示范,系统全面地做好电石法PVC的汞污染防治工作。如今的氯碱行业,通过膜法除硝技术、聚合离心母液废水处理技术、电石渣脱硫技术等末端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三废”排放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幅下降。
下一步,中国氯碱行业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总体布局,聚焦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应用范围和应用体验,全力做好安全环保工作,为推进我国由氯碱大国迈向氯碱强国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