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菲 来源:中国化工报 2021年04月02日 参与评奖单位近百家、总奖金额度达570万元的2020年度京博科技奖在3月27日落下帷幕,连日来收获了来自化学、化工与材料领域专家院士、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频频点赞。多位获奖者和颁奖嘉宾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京博作为民营企业有这样的胸怀和眼界,支持石油和化工产业的科技事业发展,值得大家学习,京博科技奖的未来值得期待。 获奖者均为领军人物
首届京博科技卓越奖获得者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中民院士,他长期从事能源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多项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持续引领煤制烯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创新和工业化的引领者。 刘中民院士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中国化学会、山东京博控股集团以及京博科技奖评委们的信任表示感谢,国内企业能够把营业收入投入技术研究的不多,能够设立自有研发中心的也不多,能够设置奖金鼓励他人进行科学研究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作为民营企业,京博这样占位高、前瞻性强、有远见的企业未来值得期待。 获得首届京博科技创新奖的是大连理工大学吕小兵教授。他将有机化学中手性小分子的不对称催化合成方法学应用到手性高分子的精细化构筑中,设计出高活性和高对映选择性的优势手性催化体系,获得系列基于环氧烷烃的手性高分子。这也成为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合成主链手性高分子的方法。 吕小兵教授在领奖时表示,京博科技奖对我国的科研人员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它在基础创新领域强调得更多,可以鼓励我国科技人员长期专注于一个领域进行研究。 “在一个领域的长期坚持非常重要,我近20年来研究工作基本上都是这样,虽然领域不是特别大,也没有很多人在做,但是一直在坚持,在该领域做到了世界最好,这跟我们长期坚持是有关系的。”他还强调,科技经费的投入、科技人才的支撑、研究方向的选择三者缺一不可,和优秀企业的合作也同样重要。 获得首届京博科技进步奖的是南京工业大学安众福教授,他发现并获得有机超长余辉材料,实现有机超长余辉发光的高性能化,这一成果引领并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安众福教授对于获奖感到非常荣幸,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获得京博科技奖不仅是对我个人研究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认可与激励,同时是对化学、化工和材料科学等基础科研的鼓励与关爱。京博科技奖的设置非常好,奖励设置涵盖了广大博士生和科研工作者,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参与进来,将更多的年轻学者,包括本科生、硕士生也涵盖进来,让他们也能够有机会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社会的关爱。” 企业设奖获业内好评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院士表示,对科学家和博士生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奖励非常重要。我们要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或者企业家对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工作出资予以奖励,支持我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我们应该对企业或者企业家的这种善举给予赞誉和倡导。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山东京博控股集团在希望回馈社会、支持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时,我帮助他们设计了京博科技奖的架构和奖项,包括京博科技奖和京博优秀博士论文奖两种,主要奖励化学、化工和材料领域的杰出人才和优秀博士论文。京博科技奖每两年奖励三人,包括京博科技卓越奖、京博科技创新奖、京博科技进步奖,奖金分别是100万元、80万元和60万元;京博优秀博士论文奖分设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提名奖。京博优秀博士论文奖的奖金分配原则是导师60%、学生40%。 “我特别想说的是博士论文奖的设置不仅对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对于推动化学、化工和材料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吸引更多企业家捐资支持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京博科技奖未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不只是奖金额度的提升,也不仅是授奖范围的扩大,还很可能是对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整体提升和促进。”郭东明院士强调。 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黄维院士是首届京博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安众福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导师。黄维院士对这位弟子赞赏有加:“安众福教授是我十多年前在南邮亲自挑选的博士研究生。尽管他不是名校毕业,但在博士研究生入学面试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很适合从事科技创新工作。”安众福在黄维院士的指导下,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和精神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苍天不负有心人,他在一次实验过程中,非常偶然的一个发现,让我国收获了一项由中国科学家开拓、引领并占据全球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前沿领域,这就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个科学技术前沿领域,我国是全球唯一的领跑者。 “本次获得京博科技奖的学子中有三位(安众福、蔡素芝和邹建华)是我的学生,这也是我们团队的荣誉。我们所做的,正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黄维院士还表示,今后我国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在这方面,一要超前谋划、独辟蹊径,开辟中国科技自主创新之路;二要牵住“牛鼻子”,对偶然现象多加思考、深入研究,攻克薄弱环节;三要“非对称”赶超,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从0到1的原始创新性基础研究就是要做他人没有做过的东西,产生引领性成果,开道超车,打造出中国方案(C方案),加速推进具有中国标签、形成中国学派的创新研究与成果转化,使“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提高我国相关学科自立自强能力。 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姚建年院士表示,化工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但现在有一些声音一直在说化工不应该再大发展。可是,今天我们吃到的粮食、穿着的衣服、出门坐的汽车,方方面面没有不跟化工相关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需要化工产业的支撑和保障。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我国化工产业大而不强,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精细化率不高。众所周知,评判一个国家化工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产业精细化率。我国化工产业仍是以生产大宗基础化工产品为主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而精细化工产品特别是高端精细化学品产业规模小、发展水平低。目前,我国化工总体精细化率在45%左右,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平均水平。世界十大高端化学品企业均为国外企业,它们均具有从基础化学品到高端化工材料的全链条加工及研发能力。 此外,科学最难的是提出新的思想,产业创新发展最需要源头创新。具体说,需要围绕“新化学、新化工、新产业”的发展战略,从全新的科学思想出发,从全新的角度来研究新物质生成、调控化学反应新途径、推动化学化工学科融合与发展,促进化工基础理论及相关工艺设备创新升级。相信京博科技奖的设立,不仅会有力促进我国化学化工和材料领域的发展,也将会激发全国企业界投入公益回馈、社会重视产学研结合及开展社会力量设奖的热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激发社会力量设奖热情 京博科技奖成立短短两年以来,就已经获得了来自化学、化工和材料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青年科技者的关注和支持。2020年度京博优秀博士论文奖收到的300多份申报材料涵盖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等海内外近百所高校和科研院所。 这些数量越来越多的申报者和含金量十足的获奖者,不但让京博科技奖的颁奖典礼熠熠生辉、星光闪耀,而且进一步激发社会重视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及开展社会力量设奖的热情,也为推动创建创新型国家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让我们共同期待,属于科学家的春天再次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