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报员供求信息会员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材料 > 国内新闻 > 正文内容
2021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两项化工类成果入选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报     更新时间:2022-03-02 15:17:21
中化新网讯 2月28日,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实现高性能纤维锂离子电池规模化制备”这两项化工类成果入选。

  这10项重大科技进展先是从310项推荐的科学研究进展中先遴选出30项成果,再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35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网上投票最终产生。

  其中,“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马延和研究团队完成。该研究团队通过从头设计二氧化碳到淀粉合成的非自然途径,采用模块化反应适配与蛋白质工程手段,解决了计算机途径热力学匹配、代谢流平衡以及副产物抑制等问题,克服了人工途径组装与级联反应进化等难题,最终形成由11步核心反应组成的人工淀粉合成途径(ASAP)。该途径偶联化学催化与生物催化反应,在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的情况下,在实验室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和氢气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全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取得原创性突破。

  “实现高性能纤维锂离子电池规模化制备”由复旦大学彭慧胜、陈培宁等合作完成。该研究团队系统揭示了纤维锂离子电池内阻随长度的变化规律,有效解决了活性材料和纤维电极界面稳定性难题,连续构建出兼具良好安全性和综合电化学性能的新型纤维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满足了电子产品高度集成化和柔性化发展要求。此项研究开发的纤维锂离子电池系统,电化学性能与商业锂离子电池相当,稳定性和安全性更加优异。长度为1米的纤维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可以为智能手机、手环、心率监测仪等可穿戴电子设备长时间连续有效供电。他们还建立了世界上首条纤维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实现了其规模化连续制备。

  同时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还有“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神舟十二号、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完成对接”“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揭示月球演化奥秘”“揭示SARS-CoV-2逃逸抗病毒药物机制”等。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至今已举办17届,旨在展示我国重大基础研究科学进展,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开展基础研究科学普及,促进公众理解、关心和支持基础研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链 接

往年入选化工类成果

  2020年度:实验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干涉现象

  化学反应的进程伴随着复杂的量子力学现象,但其通常难以被直接观测到,因而化学反应的本质亦难以得到透彻的理解。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院士、张东辉院士、孙志刚和肖春雷研究团队提供了一个研究范例。他们在H+HD→H₂+D反应中,通过拓扑理论分析发现,该反应存在两条迥然不同的反应路径,振荡是由这两条路径之间的量子力学干涉所产生的,并进一步清晰地揭示了化学反应的量子性。

  2019年度:阐明铕离子对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寿命的机理

  为提高本征稳定性,北京大学工学院周欢萍研究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严纯华、孙聆东研究组及其合作者提出,通过在钙钛矿活性层中引入铕离子对作为“氧化还原梭”,可大幅提升器件使用寿命。该方法解决了铅卤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限制其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的本质性因素,可以推广至其他钙钛矿光电器件,对于其他面临类似问题的无机半导体器件也具有参考意义。

  2018年度:阐揭示水合离子的原子结构和幻数效应

  离子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离子是自然界最为常见和重要的现象之一,但其微观结构和动力学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关键在于缺乏原子尺度的实验表征手段以及精准可靠的计算模拟方法。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高阶静电力的新型扫描探针技术,首次澄清了界面上离子水合物的原子构型,建立了离子水合物的微观结构和输运性质之间的直接关联,颠覆了人们对于受限体系中离子输运的传统认识。这对离子电池、电化学反应等很多应用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潜在意义。

  (陈菲 整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