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马衍伟,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根100米量级铁基超导长线。这一成果创造了铁基超导材料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业内专家表示,这一成果表明我国已率先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基超导长线制备技术,为其在强电领域的实用化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衍伟手中的100米量级铁基超导长线
简介
马衍伟,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筑波国立材料研究所和法国科学院工作过6年。长期从事超导材料、纳米能源材料以及强磁场下新型功能材料合成及其相关物性研究。
超导材料
是指具有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呈现出电阻等于零以及排斥磁力线的性质的材料。现已发现有28种元素和几千种合金及化合物可以成为超导体。
“超导材料因为没有电阻,也就没有损耗,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所以一直是材料领域研究的重点。”马衍伟说。前些年超导研究非常热,虽然高温超导、低温超导材料都有些应用,但总体而言,由于制备技术、工艺、和成本等原因,超导材料的应用还比较少。
这么小的电流有意义?
2008年后,国际材料学界掀起一股铁基超导研究热。马衍伟敏感地捕捉到这一机会,很快他的团队就成功研制出转变温度达25K的铁基镧氧铁砷线材,这是世界首次将铁基超导材料加工成超导材料。但是这根线材的传输电流为零,说明它是不合格的,此后又做出一些传输电流仅为几安培的线材。
后来在欧洲一个国际会议上作报告,国际应用超导权威专家、美国国家高场实验室的Larbalestier教授听完转身就走,之后马衍伟找他交流,他给了一句“这么小的电流有什么意义?” 如当头一棒,这让马衍伟倍感压力。
10米远远不够
2013年初,研究小组将单芯材料进行二次装管,克服了复合包套多芯结构在成型加工中的诸多困难,最终成功制备出了国际首根高性能铁银复合包套的七芯超导线带材。在此基础上,于2104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根10米铁基超导材料。
“我们当时很激动,因为这毕竟是第一根10米量级的线带材料,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知道,作为一种新型材料,要达到实用级别,10米远远不足以满足规模化制备需要,它只是一个开始,”马衍伟说,“对于铁基超导线材的产业化应用,突破百米量级的长线制备是其中的关键点,也是该领域应用研究的重大技术难点。”
百米量级铁基超导线
每经历一次失败,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这是每个科学工作者坚持下去的信念,而马衍伟也终于在坚持中迎来了成功。“我们通过对超导长线的结构设计和加工技术的试验优化,解决了铁基超导线规模化制备中的均匀性、稳定性和重复性等技术难题,最终成功研制出国际上第一根百米量级铁基超导线。”
说到这些,马衍伟难掩激动的心情。“这一成果在圈内影响非常大,大家的评价也很高,认为我们迈出了铁基超导材料产业化的关键一步。”但马衍伟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学术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放松。至于什么时候能够实现产业化,马衍伟充满信心又严谨地说:“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做好眼前。认准目标后就要坚持,不言放弃。对于任何人而言,执着和勤奋是成功的不二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