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主任技师、乙二醇车间专业工程师孙一倩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受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观礼。 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孙一倩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事业的满腔热爱,兢兢业业扎根生产一线,28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真诚奉献,以科技创新和精湛业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书写行业传奇,生动彰显出新时代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品格和先锋形象。 苦心钻研 勇破行业难题 上世纪末,随着国际聚氨酯产业向中国的转移,DMF(二甲基甲酰胺)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2000年,华鲁恒升抢抓机遇,采用低压法合成甲胺、接触法合成DMF,上马有机胺和DMF生产线。孙一倩作为技术骨干,被抽调到新系统参与开车。由于国外企业技术封锁,没有可借鉴的操作经验,投产面临巨大的挑战。 面对困难,孙一倩苦心钻研,晚上挑灯夜战解析生产流程,白天行走现场研究开车方案。在她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首套DMF装置一次开车成功。随后,她利用3个月时间迅速研究出DMF系统操作流程,先后总结编制出甲胺不同产品比例生产操作法、萃取精馏塔萃取剂量控制法、精馏塔液泛的先期判断和控制法等10余套操作方案,保证了装置的稳产高产。 在孙一倩和同事们的不断探索和革新中,仅5年时间,华鲁恒升就将DMF装置年产能提升到23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DMF制造商,质量和消耗指标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敬业爱岗 巾帼不让须眉 2012年,华鲁恒升试水合成尾气制乙二醇,孙一倩被抽调参与新项目开车,但起初并不顺利,产量和质量都不甚理想。她全身心投入到未知领域中,查阅资料、比对数据、调整参数,不断探索和优化技术方案。 辛勤的耕耘终于结出硕果。2015年,华鲁恒升年产5万吨乙二醇装置实现了满负荷稳定运行,质量达到聚酯级标准。孙一倩和同事们研发的技改方案和操作流程,为我国煤制乙二醇的工业化和大型化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随后,孙一倩作为技术骨干,又全程参与到年产5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的开发、设计和开车投运中。从5万吨到50万吨,绝不是简单的数据放大,工艺条件有质的变化,操作平台也不可同日而语。设计初期,她逐个单词地啃全英文模拟计算软件;开车阶段,她全程盯盘,不断调整工艺参数。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华鲁恒升创造了单套规模大、技术难度高、单位投资少、生产成本低、开车时间短、当日即达到优等品、当月即实现盈利等多项行业纪录。 项目运行后,她继续参与工艺优化创新和技术改造,其中碳酯工序甲醇回收,年降低运行成本9000万元;优化酯化液相循环模式,年节能降耗2360万元;优化偶联催化剂装填方案,降低催化剂消耗,提升反应收率,年增效1000余万元。 乐于奉献 奋斗不忘初心 孙一倩常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义务和责任,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通过传帮带,让他们站在我的肩膀上,更快地成长。”工作中,她把枯燥的技术原理、流程等理论知识提炼转化为通俗语言,耐心细致地传授给年轻人,带领他们深入现场观摩操作。 2014年,孙一倩领衔成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以攻关、传艺、创新、交流为主旨,培养出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技能人员,其中包括高级技师2名、技师16名。其团队在多项石化行业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有3人获评山东石化行业技术能手,1人获得山东富民兴鲁奖章。 多年来,孙一倩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非凡的贡献,先后获评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齐鲁工匠、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获得国家专利9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面对这些成绩,孙一倩依然没有停下攀登的脚步,仍然心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立足平凡的岗位,不断追逐梦想,为谱写新时代化工行业的新华章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