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报员供求信息会员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材料 > 行业动态 > 正文内容
上海碳谷绿湾产业园:开启国际“纤维之都”建设新征程
文章来源:中化新网     更新时间:2023-12-05 14:44:17
11月17日,上海碳谷绿湾产业园(以下简称碳谷绿湾)携手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在园区举办第五届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2023年中国复合材料行业年会。年会以“纤维链接世界,复材逐梦未来”为主题,共话复合材料产业未来发展新趋势,为打造金山国际“纤维之都”以及国家纤维材料产业集群创造新动力。

  构建“3+X”纤维产业体系

  在论坛开幕式上,金山区发布《打造国际“纤维之都”暨建设国家纤维材料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指出,碳谷绿湾是金山区打造国际“纤维之都”的重要承载地。园区依托两大化工基地的原料优势,围绕一批纤维材料上下游企业,联合高校和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聚焦发展碳纤维、芳纶纤维、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三大高强度纤维,加快发展新兴纤维,协同发展纤维装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3+X”纤维产业体系。

  金山区经济委员会主任夏霞红在解读《实施意见》时表示,到2025年,全面启动国际“纤维之都”建设,基本完善纤维产业生态,纤维生态圈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到2030年,基本建成国家纤维材料产业集群,纤维产业高端突破取得显著进展,在长三角区域中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到2035年,基本建成国际“纤维之都”,形成世界级纤维产业集群地标品牌,形成一批具有技术输出、管理输出、标准输出、资本输出的世界级企业。

  《实施意见》指出,打造国际“纤维之都”的重点工作包括梯度发展三大高强度纤维;加快发展新兴纤维,前瞻性发展纤维材料的“物种进化”;加速发展“纤维+金属”“纤维+陶瓷”“纤维+碳材料”等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提升发展通用纤维领域,打造功能化、差异化、绿色化纤维品种。

  打造纤维材料核心承载区

  通过转型升级,碳谷绿湾锚定化工产业,正在向精细、绿色、高技术、高效益、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实施意见》发布后,碳谷绿湾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将聚焦碳纤维复合材料和中间体材料的研发制造,打造成为纤维产业先行发展区、纤维材料核心承载区。

  金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腾笼换鸟”方式,园区引入一批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定位的企业。上海新旺科技有限公司在园区的新厂今年投产,将主攻大宽幅高温碳纤维成型用真空袋膜、3D气囊、功能膜材和片材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新旺研发的碳纤维成型工艺材料解决方案优于国外同类技术,已获得航空项目验证。基于潜力巨大的碳纤维航空市场发展前景和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新旺决定持续投资,不断扩大长三角市场。

  碳谷绿湾总经理程林表示:“我们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将原先的低效用地二次盘活,用于发展碳纤维产业。”近年来,碳谷绿湾积极布局“复合材料产业生态链”,目前落户企业12家,去年产值达10.32亿元。

  “由于市场需求大,前景广阔,我们正在抓紧推进高端功能膜新材料二期技改项目。”中天科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盛表示。这是中天科盛继2019年首次技改后,再次提质增效、扩产增能。二期项目总投资2650万元,占地约12亩,达产新增产值约1.9亿元。

  扩大产业协同“朋友圈”

  为加速推进国际“纤维之都”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发布“众筹科研”实施方案,进一步扩大区域产业协同“朋友圈”。

  该中心管委会委员、材料事业部主任石功奇解释说,“众筹科研”是指通过多方筹集资金针对某个科研项目进行研发。这种科研方式在美国和西欧比较常见,英国焊接研究所和荷兰高分子研究所等都拥有多个以众筹模式解决行业共性问题的成功案例。

  “传统研发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无法形成闭环追踪、企业间无法持续形成市场需求反馈、单一企业很难组织全流程的研发和生产。”中国科学院院士、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指出。她认为,“众筹科研”模式不仅能够解决纤维材料研发过程中的资金需求,而且有利于研发成果的高效转化,大大提高研发效率。

  作为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探路者”,该中心借鉴国外机构利用“众筹模式”解决行业共性问题的先进经验,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现状,串联上下游企业,在多年实践中,已探索出相对成熟且符合国情的“众筹科研”经验。

  开幕式上,该中心启动复合材料首批“众筹科研”链接企业招募,携手碳谷绿湾联动上海石化、上海化工研究院等龙头企业和机构,围绕首批拟定项目,招募首批需求方企业,通过示范带动复合材料领域的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