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报员供求信息会员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材料 > 行业动态 > 正文内容
多位石化界院士提出:将生物制造融入未来能源发展
文章来源:中化新网     更新时间:2024-03-22 14:22:10
中化新网讯 在3月16日举行的弘扬闵恩泽科学家精神学术论坛上,生物制造成为多位院士报告中提到的关键词。尽管生物制造发展路径仍存难点,但在“双碳”目标、气候变化等背景下,将生物制造融入未来能源发展已成为共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指出,生物制造技术正在赋能各行业转型升级,目前已渗透化学工业并在能源、新材料等行业快速发展,化学品的生物合成途径的应用将在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生物制造还将在工业部门展现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潜力。到2030年,生物技术可以使现有技术每年至少减少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面向未来,发展生物制造是炼油石化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举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科技委资深委员曹湘洪也表示,我国每年可作为能源利用的生物质资源总量约4.6亿吨标煤,生物制造原料供应链的基础较好。

  与会院士专家认为,如何构建稳定可靠的原料供应链和产业链,是生物制造发展的难点。曹湘洪表示,农作物秸秆、林木修剪采伐废弃物,分散于田间地头、加工厂和林场,产出有季节性,产出时间短,与生物制造的连续性难以匹配,且能量密度低、运输成本高、集中储存占地面积大、安全风险大,储存过程容易霉变腐烂。

  对此,曹湘洪建议,建立从原料到产品的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生物制造的产业模式;寻求地方政府林场支持,推进工农工林合作;按市场规律对原料加工厂提供的产品分季节、质量定价收;把原料收集加工厂和储存基地作为支持乡村振兴的项目,建立生物制造有盈利、农民和林业工人能增收、生物制造与农村林场共同发展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科技委资深委员何鸣元则从构筑上下游的角度提出了利用液化生物质这一途径。他认为,当前最现实可行的方法是发展生物制油,实现生物质的分散到集中。在制成液体后,部分残渣将被燃烧、气化,而另一部分则转化为油,并有可能被进一步加工成燃料化学品。

  此外,曹湘洪还提出,炼化行业发展生物制造时,技术路线的选择也要有所侧重,应遵循过程碳排放最小化、原料性状与转化技术匹配最佳化、初级转化过程安全性好、公用工程及“三废”处理易配套等原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