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材料 > 行业动态 > 正文内容
10万亿市场+AI革命:中国新材料产业正在经历怎样的"智能跃迁"?
文章来源:贤集网     更新时间:2025-04-11 15:06:38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 +” 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各个行业渗透,其中,新材料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深层变革。这场变革不仅重塑着材料研发的模式,更成为新能源、高端制造与绿色化学等战略产业背后的强大技术引擎。



AI 驱动新材料研发创新与市场潜力挖掘



在科技革新的浪潮中,人工智能(AI)与新材料领域的深度融合正掀起一场变革风暴。赛迪顾问发布的《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研发全景洞察》清晰呈现出,2020 - 2024 年间,“AI + 新材料” 相关专利数量一路攀升,彰显该领域创新活力。



其应用聚焦于催化剂、电池材料、金属材料与半导体四大关键方向,见证 AI 从 “算力 + 模型” 向 “数据 + 产业” 的迅猛跃迁,而新材料领域恰好为这一转变提供了绝佳实践平台。



从产业架构来看,上游着力搭建材料数据库,汇聚海量材料特性、结构等基础数据,为 AI 算法提供 “养分”;中游 AI 建模平台依托大数据,构建精准模型,预测材料性能、模拟合成过程;下游智能制造环节,依据模型结果实现高效、智能生产。



一条完整的 “数据 — 算法 — 实验” 闭环创新链条由此形成,大幅压缩材料研发周期。以催化剂与电池材料领域为例,AI 驱动的实验优化成果斐然,产品性能显著提升,效率提升达 15%,能耗下降超 20%。在新能源车、储能、电化学等细分赛道,这一技术优势持续释放,不断放大产业发展势能。



与此同时,中国新材料市场展现出巨大潜力。据工信部预测,2025 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将达 10 万亿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 13.5%,至 2035 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实力将跃居全球前列。



政策层面全力助推,“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 规划在 2027 年建成 “1+N” 基础架构,并于 2035 年全面运行。这意味着数据要素在材料研发中的地位愈发关键,如同土地支撑地产、芯片奠基 AI 产业一般,成为决定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此趋势蕴含深刻启示。AI 概念不再局限于单纯的 “应用落地”,正加速向 “底层驱动” 拓展。未来,在材料数据库、智能设计平台、高通量实验系统、验证设备与算法工具等细分赛道,有望培育出一批专精特新 “小巨人” 以及 AI 材料独角兽企业。



然而,当下大部分 AI 资金集中于应用侧和算力侧,对 “AI + 材料” 这类具中长期受益潜力、基础设施属性强的领域关注不足,致使相关企业估值普遍偏低,这恰恰为中长期布局的投资者创造了宝贵的窗口期。随着 AI 持续赋能新材料研发创新,二者相辅相成,有望在未来释放更大产业价值,重塑新材料产业格局。



北京先行先试,探索 “AI + 新材料” 融合范式



北京在探索 “AI + 新材料” 融合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近日,北京发布了《北京市加快推动 “人工智能 + 新材料”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 - 2027 年)》,全面布局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协同推进工作。作为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北京已聚集了近 10 家 “AI + 新材料” 算法软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高校也积极响应,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开设了 “材料智能技术” 相关专业,每年培养超过 500 名跨学科人才,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小米汽车 “泰坦合金” 的成功研发便是 “AI + 新材料” 落地的典型案例。小米团队借助自研的 AI 仿真系统,从上万种配方中快速筛选出最优合金方案,实现了从实验室到量产的智能跨越。



该新材料不仅提升了车身的稳定性和降噪效果,还显著减轻了车身重量,提高了续航能力。这背后是超过 200 万公里的耐久验证,充分体现了 AI 技术在高效筛选与性能优化方面的强大能力。



与此同时,材料研发正步入 “模型时代”。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联合深势科技推出的深度势能预训练大模型(DPA)覆盖 90 余种元素,可服务于合金、半导体、有机材料等多个体系。“大原子计划” 旗下的 Uni - Mol 分子大模型也已跻身全球第二,大幅提升了药物和材料研发效率。此外,DeepChem 等全自动智能实验室平台正在加速落地,协作机器人承担重复性任务,AI 系统实时分析实验数据并优化参数,使材料研发摆脱了传统的 “手工试错” 模式,迈向高效、智能、闭环的全新发展路径。



机遇与挑战并存,把握未来发展脉络



尽管 “AI + 新材料” 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国内在材料计算软件方面仍依赖进口,通用数据库缺失,高通量设施不够健全,导致 AI 模型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难以建立完整的研发闭环。



未来,在产业链中,谁能率先打通 “算法 - 算力 - 数据” 的纵深壁垒,谁就能在这场变革中掌握主动权。“AI + 新材料” 并非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底层范式的深刻重构。它不仅连接了科研与制造,更是 AI 实现 “第二增长曲线” 与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核心动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持续拓展,“AI + 新材料” 赛道必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为全球材料科技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对于投资者、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产业从业者而言,应提前布局,积极投身于这一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共同迎接 “AI + 新材料” 时代的到来。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72613.html
来源:贤集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