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材料 > 市场分析 > 正文内容
为什么特斯拉/蔚来都在抢这种材料?3kg/m³的它竟是电池安全最后防线
文章来源:贤集网     更新时间:2025-04-21 14:08:22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提升车辆的安全性与性能成为了各大车企竞相角逐的关键领域。而在先进材料的前沿探索中,气凝胶凭借其独特的性能优势,从航天军工的“高精尖”领域逐步走向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正悄然改写着汽车工业的材料应用格局。



作为科学界公认的“隔热之王”,气凝胶以纳米级多孔结构和极致隔热性能,为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电机过热等行业痛点提供了革命性方案,成为新能源汽车迈向高能量密度、超快充与极致安全的核心材料。



一、气凝胶:颠覆认知的神奇材料



气凝胶的本质,是一种由凝胶转变而来的多孔固体,其结构中绝大部分为空气,这种特殊的构造赋予了它诸多令人惊叹的特性。在材料科学领域,气凝胶的组成与结构极具特色。其制备通常是将凝胶中的液体成分替换为气体,二氧化硅是最常用的基础材料,此外,碳、氧化铝以及间苯二酚-甲醛等聚合物也可用于制造不同类型的气凝胶 。



气凝胶呈现出高度多孔且相互连接的纳米级网络结构,形象地说,它就像是一个孔隙达到纳米尺度、内部充满空气的超级海绵。这种结构使得气凝胶具备超高的孔隙率,最高可达99.8%,也正是因此,它拥有了轻盈的特质,其密度通常在每立方厘米0.015到0.020克之间,甚至可能低于空气密度。



在物理性质方面,气凝胶堪称“天生的隔热专家”。极低的热导率,一般处于0.012到0.020瓦每米开尔文的范围,使其成为目前最有效的隔热材料之一。同时,气凝胶还拥有超大的表面积,每克可达500到1000平方米,这一特性使其在催化、吸附等需要高表面接触的应用场景中也能大显身手 。例如,将气凝胶的表面展开,就如同一片广袤的纳米级“反应场地”,为各类化学反应和物质吸附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气凝胶的制造过程凝结了科研人员的智慧,主要涉及溶胶-凝胶技术和超临界干燥方法。在溶胶-凝胶技术中,以二氧化硅气凝胶生产为例,通常以四甲氧基硅烷(TMOS)或四乙氧基硅烷(TEOS)等硅前驱体为原料,通过水解和聚合过程形成二氧化硅网络,即“溶胶”阶段。随着反应推进,溶液从液态“溶胶”转变为固态“凝胶”,二氧化硅颗粒相互连接形成三维结构,再经过“老化”步骤,使凝胶结构更加稳固 。



而超临界干燥方法则是气凝胶制造的关键环节,它能在不破坏气凝胶精细结构的前提下去除溶剂。在干燥阶段,需使溶剂达到临界状态,此时液体和气体的界限消失,通过严格控制高于溶剂临界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以超临界二氧化碳等常用流体温和地去除溶剂,最终得到轻质、多孔且能承受数倍自身重量压力的气凝胶材料。



二、气凝胶“上车”: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革命



在新能源汽车向高能量密度、超快充与极致安全演进的进程中,气凝胶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破解电池热失控、电机过热等难题的核心材料。其纳米级多孔结构(孔隙率>90%)和仅3kg/m³的超轻密度,使其隔热性能优于传统陶瓷10倍,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提供了可靠保障。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纷纷将气凝胶应用于动力电池,以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性能。



小米汽车在气凝胶应用上成果显著。2025年发布的小米SU7 Ultra搭载宁德时代麒麟II电池包,在电池电芯之间铺设170片1mm的超薄气凝胶,该隔热层能够抵御1200℃火焰长达15分钟,为电池安全构筑起坚固防线 。而此前发布的小米SU7标准版、Pro版和Max版,分别搭载弗迪刀片电池、宁德时代神行电池和麒麟电池,电芯间同样采用165片气凝胶进行隔热防护,有效降低了电池热失控风险。



华为汽车旗下的问界M9纯电车型和智界S7,在电池安全防护上也大量运用气凝胶。问界M9纯电采用五层热安全防护体系,其中航空级隔热气凝胶是关键一环,配合耐高温云母板、绝缘云母体、纳米级陶瓷绝热层和超薄液冷降温系统,可实现电池热失控后30分钟无明火,并通过16个安全点位传感器实现碰撞后毫秒级高压断电 。



智界S7搭载“巨鲸”电池平台,拥有业界最薄800V高压电池包,其五层热安全防护中的航空级隔热气凝胶,与耐高温云母板、绝缘云母纸、纳米级陶瓷绝热层和超薄液冷降温系统协同工作,不仅能主动冷却电池,还能确保无障碍排气,保障电池安全稳定运行。



吉利汽车集团在电池隔热材料应用上不断创新。极氪麒麟电池系统采用气凝胶与水冷板复合隔热方案,有效提升了电池的散热和隔热性能 。



极氪001搭载的100kWh“极芯”电池包和2023款极氪001 WE 100kWh版本配备的CTP 3.0麒麟电池,通过气凝胶等隔热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超长续航,CLTC最大续航里程分别达到732km和1032km 。极氪神行电池系统进一步优化电芯之间的隔热方案,采用回形框与超薄气凝胶层结合的方式,在快充、续航以及体积集成效率、安全和成本之间寻求平衡。



上汽智己汽车在电池安全领域投入巨大,年均超200亿元研发投入,并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准900V电池包。智己汽车在电池包内部采用三元锂6系中高镍单晶高压高倍率电芯,同时使用近200片航空级绝热气凝胶,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能高效将热量精准控制在特定区域,防止热蔓延 。此外,PSG相变超材防火墙可耐受1000℃高温10分钟以上,与气凝胶共同为电池安全铸就双重防线。



小鹏汽车同样重视气凝胶在电池安全中的应用,2023年款P7i以及G6和G9全系标配3mm气凝胶隔热防火层。全新P7i通过气凝胶隔热设计和热管理效率优化,使电池散热能力提升160%,冬季续航提升15%,零度采暖能耗下降35% 。其电池包电芯间的3mm厚度气凝胶可实现隔热无热蔓延无明火,搭配80片航天航空级气凝胶,能耐受超过665℃的极高温达20分钟以上,极大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



广汽乘用车传祺新能源E9搭载巨湾插混超充电池,巨湾技研采用电芯间隔气凝胶、防爆阀泄压通道错位设计等安全防护技术,并结合云母+绝缘层及耐高温材料,从电芯层面、组层面、液冷系统、BMS以及整包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安全性优化,确保电池在充电和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安全。



蔚来ET7在电池安全上也不甘示弱,2024款蔚来ET7搭载150kWh电池包,在电池模组间植入1mm厚CFAC阻燃层,成功通过2000℃喷火测试,为电池热失控争取了30分钟的逃生时间 。有博主猜测,其150kWh电池包电芯间填充的气凝胶-陶瓷纤维复合隔热层,采用了与NASA航天器隔热瓦同源的二氧化硅气凝胶基材,并掺杂碳化硅纳米线增强机械强度,导热系数低至0.015W/m·K,仅为传统云母片的1/20 。



特斯拉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者,在新款Model Y上应用了4680电池、CTC方案和一体压铸技术,同时在电芯顶部(靠近电池包外壳区域)使用气凝胶形成隔热层,主要用于阻断热失控时高温向车厢或相邻电芯的传递,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



三、气凝胶应用:从安全到性能的全面赋能



气凝胶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不仅局限于电池隔热以保障安全,还在提升车辆整体性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气凝胶密度极低,将其应用于汽车内部,能够在不影响强度和功能的前提下,有效减轻车身重量。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轻量化是提升续航里程的关键因素之一,气凝胶的应用有助于实现车辆的轻量化设计,从而降低能耗,延长续航。



在电机系统中,气凝胶同样能大显身手。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若不能及时散热,将影响电机的性能和寿命。气凝胶的隔热性能可以有效阻隔电机产生的热量向周围部件传递,同时其较大的表面积也有利于热量的散发,帮助电机维持在合理的工作温度范围内,提升电机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



此外,气凝胶还可应用于汽车内饰材料,利用其良好的隔热性能和隔音效果,为驾乘人员营造更加舒适的车内环境。在高温环境下,气凝胶能减少外界热量传入车内,降低空调的能耗;同时,其多孔结构能够吸收和阻隔噪音,减少行驶过程中的噪音干扰。



四、未来展望:气凝胶与新能源汽车的无限可能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气凝胶凭借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广泛的应用潜力,有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得到更深入、更广泛的应用。



在未来,科研人员可能会进一步优化气凝胶的制备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气凝胶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大规模普及 。同时,随着对气凝胶性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可能会开发出更多具有特殊功能的气凝胶复合材料,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例如,结合智能材料技术,开发具有自修复功能的气凝胶隔热材料,当材料受到轻微损伤时,能够自动修复其结构和性能,进一步提升电池的安全性 ;或者将气凝胶与储能材料相结合,探索其在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方面的应用潜力。此外,气凝胶在新能源汽车的其他部件,如燃料电池、氢气管路等方面的应用也值得期待,未来它或许将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革新的核心材料之一,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73336.html
来源:贤集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