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报员供求信息会员
当前位置 > 首页 > 有机 > 行业动态 > 正文内容
碳市场:十年磨剑助力碳中和
文章来源:未知     更新时间:2021-07-21 15:38:57

         经过长达10年的试点准备,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碳市场”)正式启动。从2011年开始试点,到2013年试点地区碳交易陆续上线,到2021年全国统一开市,我国碳市场工作稳扎稳打、审慎推进。自此,我国碳市场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面推动我国迈向碳达峰碳中和。

 
        碳市场的建设,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电力行业是碳市场首个覆盖的行业,第一批纳入交易体系的2000多家电力行业重点控排企业的年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旗下超过30家单位电力业务被纳入,中国石化的17家企业自有电厂位列其中。开市首日,碳市场成交金额2.1亿元,收盘价51.2元/吨,单日涨幅6.7%。中国石化所属胜利油田、茂名石化、上海石化和中天合创等4家企业参与首日碳交易,交易额25万吨,交易量占比超6%。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在电力行业碳市场运行稳定后,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将被陆续纳入碳交易体系。
 
        用“市场之手”激发企业减排内生动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是我国启动碳市场的主要动因。对企业来说,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对减排水平和碳资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是推动碳市场发展的主体,市场机制作用将在履约周期中逐步发挥出来,反推企业核算减排成本,使减排从“被动”转为“主动”。被纳入交易系统的企业如果原本节能减排技术先进,则可将富余配额在碳市场中销售,转化为企业效益,反之则需要在碳市场中购买更多碳排放权,额外承担较高的成本。“这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将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压实到企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说,激发企业的减排动力,对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有重大意义。
 
        如何搭建起自身的碳资产管理体系,系统统计、有效评价碳资产,优化制订碳交易计划,评估履约情况,进一步制定落实更加有效减排措施,将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碳资产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交易策略,在碳市场中结合自身实际和市场评估预判,进行买卖操作。”中创碳投咨询公司高级研发经理刘焰真表示,已经提前参与试点、积累了经验的企业将占得先机。
 
        中国石化关于碳资产管理的探索走在国内企业前列。2011年10月,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等地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中国石化同步按照统一标准,对下属各企业进行碳排放核算与统计,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核查,并依规对外披露,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碳排放数据核算和报告体系,建设了碳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固化了碳资产管理业务流程,提高了碳盘查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
 
        2013年起,各试点地区陆续启动碳交易,中国石化共有21家单位被纳入碳排放权试点交易,累计交易量超过1700万吨,交易额超过4亿元。试点企业均按时完成碳配额履约任务,为进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累了经验。
 
        “通过参与碳交易,相关企业碳减排意识得到增强,更加重视这项工作,而且利用市场机制深入挖掘碳减排潜力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在试点推进中,中国石化还在碳排放核算、配额分配方法、碳交易制度制定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帮助推动市场建设。”中国石化能环部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中国石化深入实施能效提升计划,加快天然气、电替代步伐,推进甲烷减排,启动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推动公司绿色低碳发展。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开放,中国石化将进一步打造专业团队,探索建立碳交易集中管理机制,持续提升碳资产管理水平,推动中国石化发展和减排双赢,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