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2年12月5日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预测报告》的数据,截至2022年1月份,中国炼油能力为9.832亿吨/年,中国炼油能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炼油国家。
至2022年底,中国炼油能力达到10.11亿吨/年。这更令中国坐稳了全球第一大炼油国的地位。
同时,2022年,中国乙烯产能连续第4年高速增长,总产能达到4953万吨/年,超过美国,升至世界第一位。
01
双第一来之不易
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大庆会战”。
大庆油田发现后,国家计委和建委在1960年正式批准大庆油田炼油厂第一期建设规模为100万吨/年的规划。在当时非常困难的经济环境下,国家拿出了5000万元的建设资金。这是中国第一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设计和建设现代大型炼油厂的实践。
同时,为了提高炼油技术水平,发展深度加工,生产高级油品,国家有关部门专门组织人员对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以及新型催化剂添加剂等5项先进技术进行攻关。这5套设备施工投产后,成为炼油工业的“五朵金花”。
1963年底,大庆炼油厂第二期工程开始设计,包括年加工150万吨原油的新型常减压、60万吨的催化裂化、10万吨的催化重整。到1965年10月,5套主要装置和17套配套设施全部投产。
自此,大庆炼油厂生产规模达到250万吨,可生产各类产品240多种,高级航空汽油、航空煤油、高寒用的柴油、润滑油及苯、二甲苯都能生产了。中国炼油工业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伴随着新的炼化和烯烃装置陆续建成投产,我国石化产业规模集中度、石化基地集群化程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都实现了新的跨越。
当前,我国千万吨及以上炼厂已增至32家,炼化一体化聚集效应愈发显性化,终于在2022年超过美国,成为炼油和乙烯产能的双第一。
02
双第一的客观因素
能够成为双第一,一方面是中国石化企业自身努力,另一方面是国际能源巨头的转型。
2022年6月,国际能源署发布了《世界能源投资2022》报告。报告指出,炼油行业在2021年出现了30年来全球炼油产能的首次下降。
特别是在美国,近几年对于老旧设备的淘汰以及对小规模炼油企业的淘汰等措施,导致美国炼油能力从2020年开始呈现萎缩的趋势。截至2022年1月份,美国炼油能力在9.07亿吨/年,同比减少了3390万吨/年。至2022年底,美国炼油能力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全球炼油产能的下降还有能源企业普遍主动调整其投资以适应能源转型需求压力的原因。
虽然鉴于疫情结束和俄乌冲突推动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上涨,但根据国际能源署调查的结果,30%的被调查公司并不为眼下的高油价高利润所动。
特别是欧洲石油天然气公司在新能源投资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投资的重点是海上风电设施。目前,几家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占了全球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清洁能源总投资的90%左右。
03
双第一的对手仍然强大
但即使在传统的炼油领域,国际巨头们仍旧不可小觑。
从炼油能力看,2021年全球排前五名的企业分别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597万桶/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490万桶/日,埃克森美孚公司(美国)468万桶/日,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沙特)400万桶/日,瓦莱罗能源公司(美国)337万桶/日。
全球五大炼油公司2021年共有炼油能力2291万桶/日(超过3亿吨/年),满负荷生产可以消化全球石油产量的1/3。
从收入、利润、市值、年回报率指标看,2021年全球排前五名的企业分别是:
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收入5903亿美元,净收入1565亿美元,市值1.8万亿美元,1年期追踪总回报-3.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收入4868亿美元,净收入105亿美元,市值557亿美元,1年期追踪总回报18.6%。
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收入4864亿美元,净收入209亿美元,市值787亿美元,1年追踪总回报12.5%。
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收入3868亿美元,净收入519亿美元,市值4450亿美元,1年追踪总回报85.6%。
美国瓦莱罗能源公司收入1705亿美元,净收入94亿美元,市值473亿美元,1年追踪总回报78.3%。
中美两国现在炼油能力都在10亿吨/年(2000万桶/日)上下,约为全球炼油能力的40%。但美国是现代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也是石油炼化技术和产业的先行者,100多年来一直引领着整个世界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前行。
上个世纪80年代的非常规油气革命让美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和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再次成为世界第一。虽然美国石油天然气的资源禀赋并非世界一流,但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能力才是美国100多年先行者的本源所在。
04
双第一面临转型挑战
中国炼油产业已经站在了世界行业的峰顶,但中国的炼油结构依旧呈现严重的结构性矛盾。面对着不可逆的能源转型,当今的炼油行业内人士面临的挑战并不见得比60年前创业前辈们小。
有人说,中国炼油企业在经营、定价话语权等方面,较国际市场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中国炼油产业大而不强,依旧无法实现成品油领域的真正市场化。此话不谬。
4月25日,在《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蓝皮书(2022-2023)》发布会上,对外经贸大学教授董秀成说:“双碳目标下,油电切换提速。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5.64%,预计2023年将突破30%。”
董秀成认为,到2060年,燃油车或将不复存在。“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增速远远超出了想象,另一方面,个别省份已发布禁售燃油车时间表,2030~2040年间燃油车有很大可能全面禁售。考虑到存量车报废期,到2060年基本上没有燃油车的概念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900万辆,增长35%,市场渗透率将达到32.6%。
试想,到那时,炼油产能全球第一还重要吗?
未来全球地缘政治矛盾突出、经济温和复苏,能源价格可能上升,其中低碳烃类能源涨幅可能快于原油及成品油资源。
这必然导致炼油产业的经济性降低。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中国炼油产业需要加快结构性转变,应对未来更大的冲击。
因此,笔者并不完全同意炼油能力继续“做大做强”“市场化”“话语权”“世界一流”之类的说法。这些观念派生于中国特色的能源观,与当今和今后的全球能源观已是两个不同的视角。
重资产重资本人力密集的能源领域状态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现在我们也终于获得冠军,但今后如果这个赛道上没有了对手,冠军还值得炫耀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