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供过于求叠加煤制乙醇围剿
最近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食用及工业乙醇开工率不足45%,主产区黑龙江和吉林的乙醇生产企业几乎全线亏损。而与此同时,来势汹汹的煤制乙醇正在蚕食下游市场,立于十字路口的生物乙醇产业前路迷茫。 乙醇市场供过于求 近年来,乙醇行业饱受供过于求的困扰,行业始终处于结构调整中,阶段性开工以及成本倒挂几乎成为行业常态,这也导致近年来乙醇产量一直处于停滞,甚至萎缩的状态。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销售经理朱甲军介绍说,这一种局面在2024年发生了逆转。据统计,2024年中国食用和工业乙醇全年产量为687.53万吨,较2023年增长约为49.13万吨,增幅达7.69%。 但这一变化不是来自行业的根本状况有好转,而是合成工艺乙醇产能快速增长,并且应用领域扩大,从而带动中国食用和工业乙醇产量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合成工艺乙醇产量为101.39万吨,较2023年增长60.16万吨,增幅高达145.92%,且合成乙醇产量超过木薯乙醇,仅低于粮食乙醇,成为中国第二大乙醇生产工艺。但我国目前依然以粮食乙醇占据主导地位,产量为487.97万吨,约占全部产量的70.97%。 煤制乙醇来势汹汹 我国合成工艺乙醇的主要工艺路线为煤制乙醇。近两年,煤制乙醇发展迅速,工艺路线为以煤基合成气为原料,经甲醇、二甲醚羰基化、加氢合成乙醇。 随着国家政策的助力和市场需求的增长,煤制乙醇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国内多个煤制乙醇项目逐步落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已经建成煤制乙醇生产厂14家,实际投产并产出产品的9家,其中产能较大的4家分别是安徽碳鑫、陕西榆神、河南利源、山东恒信。2025年刚投产的山东恒信乙醇装置设计产能为50万吨(年产能,下同)。据不完全统计,未来还将有总产能为740万吨的煤制乙醇项目计划投产。 朱甲军表示,如果这些规划的项目全部达产,届时煤制乙醇的产能将会达到千万吨以上。据机构预测,仅未来3年煤制乙醇产能就会达到600多万吨,将有可能挤占目前普酒乙醇和无水乙醇500万吨的化工市场以及地炼70万吨的燃料乙醇市场。就目前而言,煤制乙醇产能已达300多万吨,2年时间就抢占了乙醇市场11%的份额。 今年前两个月,全国生物乙醇的销售量已从79.54万吨降至63.76万吨,降幅达19.83%,并且生物乙醇仍在不断失去市场。可以预见,未来生物乙醇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会有更多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生物乙醇困难重重 从乙醇行业下游消费来看,燃料乙醇需求占比达到40%,在乙醇行业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从我国放开燃料乙醇市场以来,生物乙醇便不断遭遇原料价格高企、油品市场萎缩以及煤制乙醇围剿等威胁。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加,乙醇汽油销量呈逐年下降走势。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接近1300万辆,同比增长35%;销量占总销量的40.9%,同比提高9.3个百分点。今年前两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8%,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超过50%。据机构预测,到2030年成品油消费比2024年将下降13%~21%,乙醇汽油销量也将保持下降趋势。 而燃料乙醇正是煤制乙醇重要的下游领域。朱甲军说,目前,煤制乙醇已抢占了此前由生物乙醇占有的地炼市场50%的份额,在山东地炼市场,煤制乙醇占比已达到70%以上。 事实也是如此,一家大型生物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数据显示,1—2月,该公司在某省的燃料乙醇销量同比下降超6%。 市场的不断丧失加剧了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竞争,市场厮杀日渐激烈,有的企业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抢占市场,以往建立的价格联盟已形同虚设。 业内人士表示,从环境治理、成本以及粮食安全角度看,生物乙醇将不再是乙醇汽油的最佳选择。 展望未来,生物乙醇行业的发展已走到岔路口,煤制乙醇的发展有效解决粮食燃料乙醇产能不足、工业无水乙醇价格偏高的问题。但随着市场争夺不断加剧,无论是生物乙醇还是煤质乙醇都要积极寻找出路,非粮乙醇工业化以及大力向下游延伸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此来实现产业链的增值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